加密控制測量業務介紹

一、坐標系統沿革

1. 地籍坐標系統:台灣省在日據時代明治三十三年(清光緒二十五年西曆1900年)依據三角測量規則(明治三十三年十月一日土地調查局訓令第五十八號)開始施測至明治三十七年三月完成,其三角點座標以本市中山公園內八九號為起算原點,自成一平面直角坐標系統,也就是日據時代測繪完成並沿用迄今之地籍圖所使用的地籍坐標系統,均依據本市中山公園內之測量原點辦理控制測量,該三角點迄今仍保存良好。

2. TWD67坐標系統:由內政部委託聯勤測量署重新辦理控制點檢測,自65年至69年度辦理完竣。該坐標系統以南投埔里虎子山作為大地基準起算點,並整合了原有的陸地測量坐標系統與地籍坐標系統。辦理期間共計檢測三角點2117點,並增設精密導線點545點,測量成果主要提供台灣地區基本圖測製及地籍圖重測使用。此項基本控制點檢測成果,學者稱為TWD67系統,以與內政部後來發布之TWD97有所區別。

3. TWD97坐標系統:由於傳統之控制測量在點位間必須互相通視,架設高覘標,考慮幾何圖形強度,觀測受天候之影響等,機動能力甚低,在人力、時間、精度、速度上多有限制,內政部有鑑於此自82年度開始辦理「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實施台閩地區基本控制點測量計劃,於台灣地區設立8個衛星追蹤站,分別為陽明山、墾丁、鳳林、金門、北港、太麻里、馬祖、東沙等站,為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連續不間斷接收衛星訊號之固定站,經由與國際追蹤站聯測,可精確解算8個衛星追蹤站之絕對坐標,並作為各等級衛星控制點測量之依據,本市第十、十一期、十二期市地重劃及廍子區段徵收均採用衛星定位儀辦理控制測量。

4. TWD97坐標系統2010年成果:有鑒於臺灣位於板塊碰撞劇烈地帶,衛星追蹤站及各級衛星控制點因地域不同,其位置亦有所變動,自內政部87年公布衛星追蹤站及各級控制點TWD97坐標後已歷經10餘年,部分地區點位已產生明顯位移,致套合引用有實務上困難,無法符合目前測繪作業之求。內政部遂於民國98年至100年間交由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辦理完成台灣全島控制點檢測作業,並於101年3月30日公告衛星控制點計3013點,將完整、統一且高精度之基本控制點坐標提供各界使用。該成果稱為TWD97坐標系統2010年成果,簡寫為TWD97[2010]。

二、本市加密控制測量概況

1. 建立坐標系統標準框架:本市於合併前已設置6座衛星訊號連續觀測站,建立TWD97坐標系統標準框架。縣市合併後擴遷衛星訊號連續觀測站為10站,均勻分布於全市轄區內,並與TWD97[2010]成果聯測,做為本市加密控制測量的基礎。

 坐標系統標準框架

2. 一級加密控制測量:考量評估合併後轄區面積、地理環境及人力、經費等現有條件,採「一級加密、二級加密」之二階段作業方式,務實辦理。一級加密控制點(含聯測已知點)合計300點,平均分布於全市轄區內,一次測設解算完成,該成果業於102年9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在案,提供各項應用測量辦理二級加密之基礎。

 臺中市一級加密控制測量觀測點位一覽圖

3.二級加密控制測量:各機關辦理應用測量時,如現有加密控制點不敷導線測量使用時,應依據「臺中市加密控制點衛星定位測量作業手冊」規定,辦理二級加密控制測量。

三、控制點美化

1.九二一震災後設置衛星定位測量圖根點

九二一震災後設置衛星定位測量圖根點

圖根紀念點

圖根紀念點

碑文

2. 九二一震災10周年紀念控制點

九二一震災10週年紀念控制點    

3. 歷年地籍整理區域設置美化加密控制點

歷年地籍整理區域設置美化加密控制點